舌尖上的“一带一路”:十二国留学生中国鲁菜文化体验记
4月20日上午9:30,一辆旅游大巴车停在了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北门,从车上陆续走出20多名各种肤色的年轻外国人。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,眼神中透露出无限好奇和期待。他们说说笑笑走进校园,遇到学校美丽的景观,又开始不停地摆拍。这是一批到中餐学院参加“鲁菜研修学堂”的留学生,分别来自俄罗斯、韩国、巴基斯坦、伊朗、也门、孟加拉、缅甸、白俄罗斯、波兰、尼日尔、尼日利亚、索马里12个国家。来到诚悦楼门口,刘雪峰院长笑盈盈地在楼下等待大家。经陪同的翻译介绍后,留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,高兴地同刘院长合影,留下美好的瞬间。
来到中餐实训中心以后,刘雪峰向留学生们介绍了鲁菜的历史渊源和风味特色。刘雪峰介绍说,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,自古便以物华天宝、鱼米之乡著称。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鲁菜。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首,鲁菜以其清鲜浓郁、质朴醇厚的风味,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希望通过“鲁菜研修课堂”,大家能爱上鲁菜、爱上中国,充当中国和自己所在国家的文化交流使节。参观结束,刘雪峰亲自为留学生演示了6个经典鲁菜:炸烹大虾、扒鲜贝脯、干烧黄花鱼、油爆海螺、拔丝山药和糖酥里脊。刘雪峰不愧为鲁菜大师,他执刀而立的身影,宛若琴师抚弦;他颠勺时抛出的抛物线,如分秒不差的流星;他用半匙食盐唤醒原料的魂魄,三滴麻油晕开时蔬的翠色。这位灶台前的炼金术士,以铁锅为熔炉,化原料为诗意,令人叹为观止。刘雪峰表演结束后,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。真正的惊叹来自菜品品尝环节。大家品尝了“扒鲜贝脯”后,舌尖最先触到的是贝丸绸缎般的质感,浓鲜如浪层层漫过味蕾,让人回味无穷。干烧黄花鱼作为鲁菜经典,成菜的黄鱼外层色泽金黄,酥脆可口,内肉鲜嫩滑爽,与干烧汁的甜咸口感完美融合,既突显了黄鱼的鲜美,又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风味。糖与盐的比例恰到好处,既不过于甜腻,也不会太咸,让人一尝难忘。而最绝的是那道看似普通的拔丝山药,外酥里糯,被留学生一扫而光。来自缅甸的留学生寸得立忽然红了眼眶。他说自己家乡也有这道菜,“这让我想起了妈妈的味道。”菜品学习环节结束后,又进入了福山拉面学习环节。中国面点大师、齐鲁首席技师米国红双臂舒展如白鹤亮翅,面团在他手中化作流动的银河。当最后抻好的面条能穿过绣花针孔时,来自尼日尔的男孩高兴地突然用中文喊了句“哇塞”,手机镜头几乎要戳进面条的分子间隙。在体验环节,米国红握住波兰姑娘桑娜的手腕:“虎口要卡住面剂子,像握住小鸟那样轻柔。”看到自己拉的面条,大家笑得互相打趣,引发满屋的哄笑。中午2:00左右,体验活动结束了。也门男孩穆塔哈在笔记本上画满了符号,说要视频教母亲做拉面。案板角落躺着个四不像拉面——那是所有学生的作品拼成的“联合国拉面”,米国红看着“洋徒弟”的作品,脸上笑开了花。
据孙静老师介绍,本次活动由烟台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牵线搭桥,中餐学院、国际交流学院共同承办。近年来,中餐学院在“职教出海·鲁菜同行”方面大做文章,“鲁菜海外推广示范基地”“国际鲁菜培训基地”先后落户我院,多名教师作为鲁菜代表出国访问交流。本次交流活动的开展,有利于让鲁菜文化“走出去”,有利于让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,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。随着此次交流项目的开展,相信会有更多世界各地的学生来到中国,来到山东城院,聆听中国鲁菜故事,了解学习中国的饮食文化。